腸系膜上動脈狹窄和閉塞是指動脈血流受阻,導致腸道低灌注缺血,造成慢性或急性腸道缺血。近年來,隨著人口老齡化及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患病率的增加,該病發病率日益增高,若得不到及時治療,容易導致兇險預后,因此早期診斷、早期干預是關鍵。
病 因
腸系膜上動脈狹窄: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病因,少見的病因還包括肌纖維發育不良,血栓閉塞性脈管炎,主動脈夾層等。
臨床癥狀
慢性腸系膜上動脈狹窄患者,因動脈狹窄不能滿足腸道因運動、分泌和吸收等代謝需求的血流量,進而導致慢性發作性或持續的腸道低灌注,表現為反復發生與進食有關的疼痛、害怕進食、體重下降、腹部血管雜音等。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表現為突發的劇烈腹痛,伴頻繁嘔吐、腹瀉和血便,以及漸行性出現腸麻痹梗阻和腹膜刺激征。
輔助檢查
腹部平片:此方法可基本排除上消化道穿孔等疾病引起的腹痛。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早期,腹部平片無異常,晚期出現腸梗阻時,表現為形狀不定的小腸氣—液平面,此檢查密度分辨 率低,組織重疊性,故缺乏特異性。
超聲多普勒:該方法可排除膽道疾病及胰腺炎引起的腹痛,可檢測腸系膜上動脈血流的方向、速度以及血管狹窄程度等。但對于小分支栓塞的早期診斷困難,當栓塞晚期出現腸梗阻時,因氣體存在干擾檢查。
磁共振血管成像:磁共振血管成像檢查無創、無輻射,但檢查時間較長,不適用于急腹癥的診斷,由于腸系膜上動脈管徑細小且分支較多,在腸系膜上動脈血管成像時難度較大。
血管造影:是診斷腸系膜上動脈狹窄和閉塞的金標準,顯示為管腔內狹窄或充盈缺損,另可了解側枝循環情況及留置導管溶栓的效果;一般與治療同時進行,不單獨用于診斷。
CTA(CT 血管造影)可了解血管腔狹窄程度和血管壁鈣化情況,了解腸管情況判斷其有無腸腔擴張、腸壁水腫、腹水及腸壁積氣等腸缺血及腸壞死表現。
該病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、臨床表現及影像學檢查。腹痛、餐后腹痛加劇、體重下降、害怕進食持續超過 2 周,且血管造影或 CTA 顯示腸系膜上動脈狹窄或閉塞即可確診。動脈造影對診斷有重要意義,早期可有助于鑒別血管栓塞、血栓形成或痙攣,并可同時給予血管擴張劑等治療。
內科治療:腸系膜上動脈狹窄或閉塞主要用抗凝劑、溶栓劑、血管擴張劑,盡量緩解腸道痙攣,擴張腸系膜血管,以滿足腸道血供。內科治療適用于輕度狹窄者,一旦狹窄率大于 75%或急性腸系膜上動脈閉塞,其療效甚微。
外科手術治療:有常規取栓術、腸系膜上動脈旁路術、腸切除術、二次手術等。
介入治療:有經股動脈腸系膜上動脈血栓抽吸術、置管溶栓術,腸系膜上動脈支架植入術,血管腔內治療具有微創、成功率高、并發癥低、住院時間短等特點,特別是腸系膜上動脈狹窄和閉塞患者多為高齡,常合并多種疾病,其安全性與外科相比具有明顯優勢,近年來已逐漸被作為治療腸系膜上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首選方法。
1.慢性腸系膜上動脈狹窄有癥狀者。
2.影像學檢查提示腸系膜上動脈狹窄率大于 75%。
3.房顫患者血栓脫落造成急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。
4.內科保守治療2周無效或腹痛、腹脹癥狀逐漸加重者。
5.外科治療風險高或有外科治療禁忌證者。
6.發生腸壞死應手術治療,術后可繼續行腸系膜上動脈支架植入開通血管或插管溶栓者。
介入手術主要為開通腸系膜上動脈,恢復腸道血供及正常的生理機能,沒有絕對禁忌證。
血象監測:若為腸系膜上動脈置管溶栓,則監測血凝,術后3天、6天復查凝血功能,避免因溶栓藥物過量所致出血。
飲食與活動:禁食、胃腸減壓,減少胃腸道負荷,同時給予靜脈營養支持,提供病人每日所需的能量以及各種營養物質,維持機體正常代謝。
抗凝:若為腸系膜上動脈支架植入,則術后應給予抗凝治療,以免術后支架內血栓形成,造成腸系膜上動脈閉塞。
影像學:病情穩定者,置管溶栓后3天進行血管造影復查,了解管腔內血栓溶解情況,必要時調整導管位置處理,若溶栓效果較好,則拔出留置導管,術后繼續抗凝治療,1個月 后復查上CTA,判斷腸系膜上動脈情況及腹腔腸管情況。若為腸系膜上動脈支架植入患者,病情穩定,癥狀逐漸減輕者,術后1個月復查 CTA,判斷腸系膜上動脈情況。
(本文刊載于醫藥衛生報第五十五期)
作者:韓新巍 畢永華(鄭大一附院)
「當介入遇上玫瑰與小豆丁」專注于傳播與普及介入醫學在女士和兒童健康方面的應用知識。讓每一位女士與兒童因我們的耕耘而受益,是我們的小目標。
微信搜索“當介入遇上玫瑰與小豆丁”,關注我們,一起為婦兒健康遮風擋雨。
更多介入資訊,關注唯邁醫療官網:www.mb520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