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學史上,主流的醫學專業分類都是按照人體的功能系統而分的。比如呼吸科、心血管科、神經科、消化科等等。隨著醫學治療的不斷進步,外科技術逐漸成熟,成為了和內科平行的大學科。如此一來,以心血管科為例,便分為了心內科和心外科。神經科也被分為神經外科和神經內科等等。
在這個階段,【介入】的概念還沒有出現
大約30年前開始,出于對患者身體的保護,追求小創傷的【微創】技術突飛猛進。外科原來“開膛破肚”的開放性重創手術,逐漸轉為以腹腔鏡、胸腔鏡等腔鏡為基礎的微創外科手術。這種技術,只需要在患者身體上“鉆”幾個直徑幾厘米的洞,伸進幾根“管子”,就可以獲得和開放性手術幾乎一樣的治療效果。當然,因為是外科醫生操作,所以仍然在外科范疇內。
(圖片編號1014540858)
然而,微創這條路很快出現了局限性。對于一些臟器,如肝臟、脾臟、肺臟等,微創因視野受限,看不到里面的樣子。簡單地說,就是創口還是不夠小。
如此一來,【介入】就出現了
隨著影像技術、材料學的進步,順應疾病治療上多學科融合發展的趨勢。比外科腔鏡創傷更小的【介入】應運而生。導管配導絲,沿著身體存在的管道(比如血管、膽道、器官、食管等)進入體內。最大程度減少了對身體原有結構的破壞,進而完成診斷和治療。甚至可以從皮膚用細長的針或管,精確穿刺到指定部位進行操作。不但創傷小,還可反復治療。因此在治療臟器內部的問題時,比如肝癌、肺癌等,介入有著先天的優勢。
因為這項操作不需要外科醫生完成
因此介入并沒有歸類于外科系統
被稱為【介入科】
極光——全新一代落地式智能七軸平板DSA
哪些疾病可由【介入科】解決
其中主要包括但不限于
腫瘤性疾病
肝癌、肺癌、腎癌、胃癌、結腸癌、盆腔等惡性腫瘤,以及肝血管瘤、子宮肌瘤、子宮腺肌癥等良性腫瘤
血管性疾病
動脈狹窄/閉塞、動脈瘤、動靜脈瘺、布加氏綜合征、深靜脈血栓形成、肺栓塞、上下腔靜脈租塞綜合征、血管畸形等
非血管疾病
良惡性食管、氣管狹窄及食管瘺、良惡性膽道梗阻(梗阻性黃疸)及腸管狹窄/梗阻等;肝腎囊腫、肝膿腫等
出血性疾病
動脈或靜脈性消化道出血(嘔血、便血),肺部疾病引起的咯血;各種原因引起的肝、脾、腎等臟器出血及頑固性鼻出血等
本號編輯轉載此文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![聲明]本站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,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。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。
更多資訊,請前往唯邁醫療官網:www.mb520.cn